培训和咨询了不少企业,发现有些人,有知识没常识;有文凭没文化。顶着各类学位帽子和炫目职务光环,做出荒谬不经的事情,把公司搞得乱七八糟。生活中防骗,需要常识;企业的管理,更要回归常识!在此列举几种违反常识的管理现象:
设立太多目标
贪多嚼不烂,这是常识,可我们经理们经常设立很多的目标,经常听到“我们今年要达成10大目标……”这类的豪言壮语。其实,完全的实现是不可能的,太多目标让下属迷茫。更可怕的是经常出现目标冲突的事,更让人找不到方向。主要的目标不应超过3个,最好是一个,这样才能集聚所有的资源和能量,做一件大事。你看我们的世博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每年要求增长,最好直线增长
人生有起伏,海水有波峰波谷。没有永远的上升,只有波浪式运动。每年增长怎么可能?所以,老俞说新东方上市是他后悔的事。原因之一就是,上市后股东大会就催着年年增长,逼着季季靓丽。于是把我们的企业家们推上了停不下来的战车,他们本以为上市了可以歇一会了、甚至退休了,没想到迎来了另一种苦恼。所以,有些家族企业,尤其在欧洲,就坚持不上市,自己慢慢做,一下做到行业冠军,一代代做几百年。很多的企业是在做快做大中把自己做死了,而不是太慢、太小而死的。
太急着要结果
缺少老农民的常识:春天播种,夏天生长,秋天才能收获,冬天收藏。可有些人偏偏是今天种下去种子,明天就要挖开了看看,怎么可能有收获呢?这样往往是竭泽而渔,杀鸡取卵。做投资的希望迅速回报,有些企业聘请人才也是这样,希望来了空降兵、职业经理人后马上能让企业起死回生、脱胎换骨,三个月一过半年还不到,没看到什么大动静的,就把人家炒掉了。其实,真正的改革哪里这么容易,第一年了解情况,第二年采取措施,第三年逐渐生效,第四年再做调整。耐心,成为整个社会的稀缺资源。很多机构、公司、大学由于一把手是三年或四年一轮,所以,领导上台后都是短期行为、短视举措。而且下一个领导一定要改上一个的做法,导致朝秦暮楚,朝令夕改,不仅下属无所适从,更让整个管理没有延续性和一致性。美国的大学很多校长任期都长达十年到二十年,所以励精图治、一以贯之,效果彰显。这点要学习德国和日本企业,他们往往有长远眼光,大众汽车是我的客户,80年代就进入中国,成为第一家合资车企,推出桑塔纳。近三十年的深耕,成为国内车企前三,汽车卖遍全中国。
只管事,却不领人
“对事不对人”,是不少人的口头禅。其实仔细想想,事情是谁做的,根源在人啊!所以,解决了人的问题,才能解决事情。管理是管事,而领导是领人。做经理的,一定要把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在招人、育人、用人、留人上。找到好的人才,培育他们,放在合适的岗位,辅以恰当的激励,事情自然会做好,老板自然会轻松。而像不少经理老板,每天忙着做这做那,却没想着怎么复制自己,赋能他人。于是成为救火队员,成为陀螺,口头语是“忙死了”。美国第一CEO通用电气的Jack Welch说:“我的多半时间都花在人身上。GE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人。经理人要搜寻人才、拥抱人才和激励人才。”他每年亲自到GE的克劳顿村培训基地授课和参加培训,十多年里只有一两次因病未去。我们的老板能做到吗?以人为本,投资于人,要落实在行动上。
只要结果,不看过程
其实,过程才是真正要管理的,结果是自然会出来的,水到渠成,瓜熟蒂落。过程是因,RESULT是果。管理的重点要前置,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,变补救为预防,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。比如销售团队,需要经理很好地设定目标,规定销售行为和活动,然后再日常督导销售人员每天、每周、每月达到,同时给予辅导和纠偏。扎扎实实落实每个电话、每个拜访,业绩自然产生。
其它表现,不一而足。我们做领导的人要经常提醒自己:回归基本,用常识管理。常识就是力量!
|